一說起雲南,大家就會想到昆明、麗江、神奇的怒江大峽谷等等,其實在一些我們很少聽過的地方,還有很多神秘現象沒有被我們認識,其中有一個地方生活著一個奇异的民族:■僳族,他們有一個神秘的本事就是“呼風喚雨”。這一本事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
———聽命湖———
■僳族人生活在山區,傳說很多年前,有一個上山采藥的人,深入高黎貢山尋找草藥,靠一把砍刀開路,走了一天,來到了一個湖邊。就在這個湖邊,采藥人驚奇地發現,自己突然擁有了一種神秘的力量。
這個發現讓老鄉們相信,自己擁有了能呼風喚雨的本事,因為只要人們來到這個湖邊,大聲喊叫,湖邊就會飄來一陣雲霧,然后開始下雨。所以老鄉們給這個神秘的湖起了個名字,叫做聽命湖,意思就是能聽從人們命令的湖。
———種種疑問———
在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中,入雲龍公孫勝能呼風喚雨,現在在現實生活中,不用借助任何手段我們也能呼風喚雨,聽起來好像不太可信。但是當記者來到雲南怒江州,在當地問到一些老鄉,他們都說聽老輩人說起過■僳族人能呼風喚雨的故事,有的人說得很神奇,說是只要來到高山深處的一個湖邊,大喊幾聲下雨,馬上就會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為了見識一下神秘美麗的聽命湖,解開人們呼風喚雨的謎團,記者在當地有關部門的配合下,組建了一個臨時探險隊,決定進山一探虛實。
疑問一:聽命湖就像傳說中的那樣?
要找到神秘的聽命湖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的記者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還經歷迷路以及無數次的摔跤,終于在當天晚上的12點,踩著鞋子里吧嘰吧嘰的水走到了聽命湖,雖然是晚上到的,還沒看見聽命湖什么樣,但已經首先領略了聽命湖的呼風喚雨功夫。因為在漆黑的夜里,到了湖邊找不到方向,他們就大聲地呼喊向向導求助,這一喊不要緊,一會功夫,也就三五分鐘,就下起了一陣小雨,又把他們淋得渾身濕透,可是抬頭看天,天上竟然是繁星點點,這個經歷實在是讓人難忘,以至于我們的記者回來后很多天,還對那里的夜空和小雨念念不忘。聽命湖真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也不知道那天夜里的雨是不是由我們的呼喊引起的,難道真的就像傳說中的那樣,我們都能夠呼風喚雨嗎?
天終于亮了,我們來到湖邊,找到一個最佳位置,架好了機器,開始大聲呼喊。
這時的天空,依然藍天白雲,絲毫沒有要下雨的征兆。
我們不停地喊,山谷里還能聽見我們呼喊的回聲,嗓子都喊啞了,也沒看見一絲雨滴落下來。難道這聽命湖的傳說真的只是傳說,故事都是人們道聽途說,杜撰出來的嗎?
就在我們萬分失望的時候,奇■發生了。我們的喊聲剛停下來沒多久,就看見湖對面的山崗缺口處飄來一團雲霧,這團雲霧慢慢涌來,籠罩在湖面上,大約過了10分鐘,天空中飄起了蒙蒙細雨。
等到雲開霧散,雨也就停了。
疑問二:山里的雨都能聽懂人的語言?
不過,這小雨真的是被我們喊來的嗎?難道山里的雨都能聽懂人的語言,聽見我們的喊聲就來熱鬧一下嗎?當然不是,這種神秘現象應該有更科學的解釋。那么在什么樣的條件下才能下雨呢?
怒江州氣象臺臺長告訴我們,普通的下雨需要滿足的三個條件:上升氣流,凝結核,充足的水汽。我們平常見到的下雨,是這樣形成的。首先要有一塊充滿水汽的雲彩飄過來,然后雲彩遇到一股氣流,使雲彩不停的運動,雲彩內部的水汽在運動中遇到灰塵之類的凝結核,在高空低溫的狀態下,形成了小小的冰晶,這些冰晶不斷碰撞,長大,最后雲層托不住了,他們就掉下來,變成液態的水珠,形成降雨。
人工降雨就是利用了冰晶凝結的原理,在有雲層的情況下,向高空播撒干冰或碘化銀等冷雲催化劑,加速水汽的凝結,增加雲彩里的冰晶數量,促發降雨。
疑問三:聲波可以引起空氣對流?
在雲南高黎貢山區,空氣濕潤,山里常年雲霧繚繞,這樣的條件滿足了下雨所需要的條件之一:充足的水汽。可是,我們來到聽命湖,并沒有向高空播撒碘化銀,只是大喊幾聲,為什么也能下雨呢?難道聲音也能起到碘化銀的作用嗎?在雲南的聽命湖,我們的喊聲是怎樣影響到天氣的變化?聲波真的能引發空氣的振動嗎?這里我們可以做一個實驗:在一個空氣流動很小的房間里我們點上香,可以看到煙霧是筆直的,這時我們在旁邊放一個鞭炮,就能清楚地看到煙霧受到震動發生了變化。這個實驗說明,聲波可以引起空氣的擾動,從而產生氣流的碰撞。在聽命湖,我們發出的聲音就起到了擾動空氣,加速空氣對流的作用。
在聽命湖,我們發出的聲波在一定程度上擾動了相對穩定的空氣,從而使湖面產生上升氣流,這種聲波的擾動在這里起到了一種使雲層加速運動的促發作用。
二戰期間,炮戰過后,會帶來下雨的天氣,也是在水汽充足的情況下,聲波引發空氣對流形成的,在我們常見的雷雨天氣里,雷聲響過之后,雨點總是會密集一些,也是同樣的道理。
疑問四:在濕潤地區喊上幾句就會下雨?
既然聲波可以引起空氣對流,那么是不是在我國南方的很多濕潤地區,不論海拔高低,城市鄉村,只要我們喊上幾句,都能產生聽命湖這樣呼雲喚雨的現象呢?
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毛節泰說,聽命湖的環境清潔、單純,保持著一種脆弱的平衡,容易受到聲波擾動影響,而其他地方并不是處于臨界狀態。
在人類活動較多的地區,有太多復雜因素影響著我們的天氣。在一些多雲的天氣里,雖然我們感覺到雲層很低,但是我們發出的聲音也不足以引起下雨,這是因為我們平常所處的環境并沒有處在下雨與不下雨的臨界狀態。
而在聽命湖,由于地處低緯度高海拔的山區,這里常年雲霧繚繞,雨量豐沛,就是我們不喊,山區也是常年雨水不斷,局部氣象一直保持在一種不穩定的臨界狀態。
什么是臨界狀態呢?我們舉一個例子吧。這是滿滿的一杯水,雖然很滿但是還沒有溢出來,這就是臨界狀態。這時我們再往里加一滴水,或者是輕輕晃動一下杯子,水就會溢出來。聽命湖的下雨就是這個道理。由于水氣飽和,周圍群山環繞,環境單純沒有其它因素的影響,它就保持穩定的狀態。一旦受到影響,就會發生變化。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達到質變。因而我們在湖邊大喊的聲音,就能夠影響到氣流的變化,從而形成陣性降雨,這喊聲就是這最后的一滴水。
———聽命湖的秘密———
在群山環繞之中,人們的呼喊聲被山巒放大,從而達到了擾動空氣的作用,使聽命湖上空的氣流碰撞,產生雨滴
雖然容易受到干擾,但是我們的聲音跟雷聲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這么小的聲音也能影響到空氣的對流嗎?為了解開這個疑惑,我們爬到聽命湖的高處,觀察聽命湖完整的地勢后發現,原來聽命湖坐落在大山深處,四周都是高山,這樣的環境能起到匯聚聲音的效果。
可是,我們在聽命湖的呼雲喚雨是不是巧合呢?會不會是因為山里空氣濕潤,正好在我們喊叫之后,碰巧下起了雨呢?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美元說,聲音經過地形的放大,達到一定強度后,才能擾動空氣產生對流。
在群山環繞之中,我們的呼喊聲被山巒放大,從而達到了擾動空氣的作用,使聽命湖上空的氣流碰撞,產生雨滴,這就是聽命湖呼風喚雨的秘密。
雖然今天的■僳族同胞已經不再認為,是自己擁有呼風喚雨的力量了,但是他們還是相信,只有在他們這樣純凈,美麗的環境里,才能有聽命湖這樣神秘美麗的湖水。
編后
大家都知道,在很多人■罕至的地方,人類活動較少的地方,往往是原生態保持得比較好的地方。那些地方沒有空氣的污染,沒有環境的破壞,甚至還保持著很多不被人類所認知的奇异現象。我們曾經報道過驚馬槽幽靈的現象,驚馬槽能發出怪聲曾經是當地一個有名的傳奇故事。但由于幾年前為了開發旅游,人們在驚馬槽附近修建了一條公路,破壞了怪聲產生的環境,于是人們再也聽不到那里戰馬嘶鳴的聲音。后來再去那里的人也只能遺憾而歸了。聽命湖就像是深山里的一處仙境,遠離塵世間的嘈雜和灰塵,來到這樣的環境里,人們能最真實地感受大自然。但願聽命湖永遠都像仙境一樣,保持著那里純凈、神秘的魅力,讓我們每一個去到那里的人,都能體會一下呼風喚雨的力量。(中央電視臺《走近科學》供稿張成改寫)
■僳族
■僳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四川省有少量分布。雲南省■僳族人口五十七點八萬余人,大都居住在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流域海拔一千五百至三千米的河谷山坡臺地上,多數以家族氏族為單位居住,結成十至五十余戶的小村落。
■僳族歷史悠久,從語言系屬和地理分布考察,可推斷■僳族為氐羌族后裔,即藏緬語族的一支。狩獵在■僳族的傳統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僳族婦女的服飾非常美觀,按照各地所穿著的服飾顏色的差异,又分為白■僳、黑■僳、花■僳三種,聚居在雲南怒江州一帶的白、黑■僳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長裙。
.............................
大樹杜鵑
高黎貢山最出名的是大樹杜鵑。1999年6月我到中甸的香格里拉時,高山杜鵑開得五顏六色,在雪山的映襯下美極了。那次當地的人告訴我:你要是再早點來,花更多,更漂亮。2002年我4月到了雲南,本想可以好好看看杜鵑花了。可我一到保護區趙曉東局長就說,來晚了,大樹杜鵑是每年的2月份開,又晚了。
2004年2月,為了走怒江,為了找到留住流淌在高黎貢山峽谷間,在中國幾乎是最後的自然江河的理由,我再次走進了高黎貢山。大樹杜鵑在英國有很高的知名度。可與我同行的十幾位記者和專家都是第一次聽說她。
大樹杜鵑1907年被發現,到發表定名後,就作為一個模式標本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裡。並一直被英國人引以為榮、為聖物。他們就像擁有一件“絕版孤本”一樣地,讓世界各地的植物學者羡慕不已。高黎貢山的知名度也因此遠揚海外。
2004年2月20日我住在了高黎貢山脚下的大塘村,那一晚久久難以入眠。聽著小木屋外的雨聲,想著高黎貢山自然保護區趙曉東給我講的有關大樹杜鵑的故事。英國愛丁堡植物園採集植物的專家喬治·福瑞斯特,于1904年受愛丁堡植物園的委派,到了雲南,到了高黎貢山。他一共在騰沖生活了28年。共採取了10萬多號植物標本,1萬多號動物,特別是鳥類標本,還有3萬多份各種各樣的種子標本。英國皇家地理學會的會長曾寫信或發表文章稱贊:由于喬治·福瑞斯特先生的辛勤工作,才使得歐洲的花園如此燦爛。
福瑞斯特1907年在高黎貢山的西坡大塘採集的時候,發現了一個巨大的樹型的杜鵑花,他採集了大樹杜鵑圓盤標本,送回英國愛丁堡植物園,經與杜鵑花權威專家鑒定後,他們共同發表了文章,並把這種杜鵑定為碩杜鵑,也就是大樹杜鵑。大樹杜鵑的圓盤標本在博物館展出後,一直到20世紀80年代以前,都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大的杜鵑樹標本。英國人為此自豪了整整60年。因為這以後,這種大樹杜鵑到底生長在什麼地方,就失傳了。只知道她生長在中國,但是沒有人,或者說是沒有專家知道它們長在哪兒。
我國研究杜鵑花和山茶花的專家——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馮國楣先生和他的助手,1981年在騰沖高黎貢山西坡,騰沖縣境內大塘,終于重新找到了大樹杜鵑。隨著尋找在繼續,新的記錄也產生了。當年,福瑞斯特發現的那棵大樹杜鵑,樹的直徑為87厘米。如今在高黎貢山還鮮花盛開的大樹杜鵑,直徑為305厘米,比在英國愛丁堡植物園裡的那個杜鵑樹圓盤大了整整218厘米。
新發現的最大的大樹杜鵑,樹高是30米以上。根徑是三米零五。然後分成五杈,每杈的直徑都在一米多。每22朵到24朵小花組成一支花蔟,整株大樹上足足有幾千蔟之多,且顏色十分艶麗。每年二月開花時節,紅花綠葉,十分壯觀。
2004年2月21日爬了4個小時的大山,我們見到了第一棵大樹杜鵑。它和我以往看到的高山杜鵑不同的是,它長在山崖邊那麼高的大樹上。要看到它的花兒,一定要仰視。用我們的肉眼看,隨著時光的推移,它們從鮮紅一點點變淺,變粉。那一朵朵小花,正著看,像是帶著花邊的一件件筒裙,倒著看,像是一隻只盛著紅酒的酒杯。當太陽的光芒穿過樹葉和樹枝的間隙射入時,樹上開著的和樹下鋪著的花瓣,把個森林裝扮的簡直就是一幅幅畫面向你迎面撲來。
新華社的攝影記者本以為手中的專業相機能使自己成為拍到大樹杜鵑全景的第一人,可是這樹實在是太大了,能把一杈拍全就不錯。這位記者只得指著像是個大問號似的一支大樹杜鵑花說,這不是北斗七星嗎?我順著他的手看去,真的,天上亮晶晶的星星,換成了紅紅的杜鵑花。一朵朵鑲在空中,亮中透紅,紅中透亮。
據科學家用儀器測定,目前發現的最大的那棵大樹杜鵑的年齡在630年以上,目前發現,大樹杜鵑僅分布于高黎貢山方圓兩、三平方公里處。直徑超過100厘米的杜鵑樹有12株;大樹杜鵑總共不到300棵。
那天晚上,我躺在原始森林中支起的帳篷裡,透過燃起的篝火,遠遠地看著長在山間的一棵大樹杜鵑和上面正盛開著的杜鵑花,它們個個都是鮮紅鮮紅的。幫我們馱行李的山民用山裡人才有的嗓門在火旁唱起了大山裡的情歌。直到我都進入了夢鄉,他們的歌聲還伴隨著大樹杜鵑花在風中發出的哼鳴,在大山裡回蕩。
*19世紀中葉,英國在喜馬拉雅山考察,發現大量杜鵑花新種,引起各國對中國西南高山地區杜鵑花資源的注意,19世紀至20世紀中,英、法、美、德、俄等國的植物學家深入中國西南及華東等地調查採集,共發表新種482種。
外國人從雲南採回的杜鵑花,培育出了上千個杜鵑花品種,所以至今歐美園藝界都還普遍認為,如沒有中國的花卉,就不成其為花園。
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曾先後7次派專家、博士到中國雲南,一共採集了31000多號標本,帶走了6000餘種植物,其中包括多種杜鵑花。
所以至今在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裏都還有以中國杜鵑花為主體的杜鵑花園。
雲南騰沖縣境內高黎貢山西坡,有一株高達28米,基圍近10米的大樹杜鵑,被人們譽為"世界杜鵑之王"。
1919年,英國愛丁堡皇家植物園採集員傅禮士,就是在這裏砍倒一棵高75米,徑圍2.6米,樹齡280年的大樹杜鵑,並鋸了一段樹幹做標本,經緬甸、印度等輾轉運到英國,至今都還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